政府采购空调网_空调采购网-政府采购信息网

人大代表雷军:加快运用电视等智能终端建立灾害预警体系

政府采购信息网  作者:整理/徐倩  发布于:2020-05-22 09:05:38  来源:政府采购信息报/网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小米集团董事长兼CEO雷军向大会提交了四份建议。据《政府采购信息》报记者了解,四份建议内容分别涉及,卫星互联网、灾害预警、完善小微企业融资服务以及国际高层人才引进等方面。
在《加快运用智能手机、电视等智能终端建设我国灾害预警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议中,雷军提到家电
 
  在《加快运用智能手机、电视等智能终端建设我国灾害预警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议中,雷军提到家电。
 
  他指出,当前我国的网络普及率、智能终端持有率已达世界先进水平。保障灾害预警的硬件条件相对完善,但“软环境”仍需改善。建议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尽快授权开通全国智能手机、电视等智能终端地震预警服务,在进一步打通地震预警“最后一公里”的同时,为其他灾害预警领域积累应用经验和民众认知度。
 
  以下为雷军《加快运用智能手机、电视等智能终端建设我国灾害预警等公共服务体系》原文: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新冠肺炎疫情提醒我们,一个繁荣和谐的社会不仅要有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动力,也要有化解重大系统性风险的能力,关键就在于提前识别、控制和预警风险。
 
  以地震预警为例,当前我国已能通过“手机+物联网”平台对破坏性地震进行预警。它依托一张覆盖220万平方公里的全球最大规模地震监测传感器网络,能够自动识别地震,研判分析其数据,以最快速度向受影响区域的手机、电视等智能终端发出预警信息;接收到信息的手机、电视等物联网智能终端则采用最高级推送策略,并根据用户所在位置,第一时间精准告知用户地震波在多少秒后到达、破坏程度多大,同时提示避险场所、紧急联系人和机主医疗信息卡,帮助患者第一时间接受救助。
 
  依托即将到来的5G时代,智能手机、电视等终端以及其背后的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建设一套可靠的全国性灾害预警体系,具有极其丰富的应用前景。这需要汇聚全社会的力量来扫除障碍、彼此配合、共同推进。
 
  因此,我建议:
 
  一、应当鼓励科研机构、科技企业为代表的科技力量、社会力量,成为我国灾害预警体系的建设和服务主体
 
  灾害预警既是科学工程、社会工程,也是政府的责任工程,社会力量不仅能够成为灾害预警信息的传递渠道,也能成为灾害预警系统的建设主体。
 
  建议尽快完善相应的配套法律法规,减少行政干预,明确政府统一协调、整体监督、主动服务的职能;同时,积极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关于“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的要求,参考国家邮政局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快递服务、交通部支持网约车的做法,出台相应政策,明确鼓励、引导、支持科研单位、企业等社会力量深度参与、积极开展灾害预警领域的相关研发和应用,政府则着力加大新基建建设的力度,整合资源、提升效率。
 
  在灾害监测预警领域的技术研发方面,建议扶持重点科研项目;在产品应用方面,建议从产业链出发,制定完善一套完整的全灾害监测预警产业目录,并扩大政府采购范围,鼓励更多企业加入招投标;鼓励科研院所加大成果转化力度、加快成果转化进程,优化投融资模式,提高基础科研工作者收益比例;对成绩显著的带头企业进行成果奖励等。
 
  二、破除行政障碍和体制机制藩篱,出台综合性灾害预警管理办法,推动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尽快授权开通全国电视、手机地震预警服务
 
  我国当前的网络普及率、智能终端持有率已达世界先进水平,保障灾害预警的硬件条件相对完善,但“软环境”仍需改善。
 
  以地震预警为例,有效的地震预警需保证秒级响应、广泛分发,以确保受影响区域的民众能够第一时间、以最高优先级获取警报。但目前,部分省份的地方性法规和国家法律、现行实践存在不兼容的地方,影响了科技导向的地震预警平台难以在全国范围内落地。
 
  建议调整不适当的立法,敦促出台符合《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综合性灾害预警管理办法,根据各灾种的类型、影响范围、受灾人群的分布及特点,制定有可操作性的具体规范,确保基层有足够的预警行动权限。同时,也建议各级应急管理部门尽快授权开通全国智能手机、电视等智能终端地震预警服务(无需政府、民众投入资金),在进一步打通地震预警“最后一公里”的同时,为其他灾害预警领域积累应用经验和民众认知度。
 
  三、加强全社会灾害避险科普教育,推动灾害预警服务在我国高灾害风险区、人员密集区率先实现全覆盖
 
  建议在我国高灾害风险区、人员密集区“先行先试”,优先将较为成熟的灾害预警技术,应用到灾害风险区的中小学、幼儿园、危化企业、能源设施等重点区域。既更好保护社会中受灾风险最高、抗灾能力最低的脆弱个体和组织,也为新兴的灾害预警技术孵化、推广提供应用场景。
 
  未来可以进一步将灾害预警服务纳入社会保障服务标准体系,例如对流行病易感人群、年老多病或缺乏子女扶养的独居者等优先开通灾害预警服务,同时通过新闻媒体、学校等加强全社会的灾害避险科普教育,使公众进一步了解灾害预警相关各类常识以及关键设备的操作方法,解决“收到预警怎么办”的问题。
 
  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向社会和用户提供能够保障人身安全的功能是当代中国企业义不容辞的职责。我们呼吁中国手机和物联网平台、技术和设备生产厂商能够积极响应,在预警等领域接入成熟技术,尽快将已验证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一线产品,积极探索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的社会公共应用,在相关信息的可达性、服务丰富度、产品体验上多下工夫,让我们着力搭建的“安全网”惠及千家万户。
 
本网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政府采购信息网,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网友评论
  •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