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采购空调网_空调采购网-政府采购信息网

厦门财政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与探索

科学理财提效益 改革创新促发展

政府采购信息网  作者:网络转载  发布于:2019-04-04 14:18:32  来源:厦门财政局
  厦门财政建立“监管与执行相分离”的采购体制,率先进行大宗货物政府采购,采购成本进一步降低。党的十八大以来,出台一系列制度办法贯彻落实厉行节约各项制度规定,确保“三公经费”只减不增。成本管控的理念进一步扩大到产业扶持、基本建设和公共服务领域,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引导作用激活民间资本。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和城建项目的投入产出谋划,主动参与基建管理、土地收储等领域改革,节约建设成本、提升土地价值。
 
  ——厦门财政改革开放40年的实践与探索全文如下:
 
  改革开放40年来,厦门财政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在上级财政部门指导下,服务大局、锐意改革、奋发有为,探索出了一条财政经济良性互动的高质量发展之路,一个高效服务产业、城建、民生的资金保障机制,一系列科学灵活、高效公平的财政体制机制,一套涵盖财政资金和财政工作全领域的有序监督体系。厦门财政许多改革创新工作走在全省、全国前列,在实现做大财政蛋糕、提升资金效益、完善财政监管的同时,有效促进厦门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让改革开放的红利惠及全市城乡百姓。
 
  一、科学理财,规模与效益同步提升
 
  40年来,厦门全市财政部门科学为民理财,坚持强化收入组织与涵养培育财源两手抓、财政收入规模与质量共提升、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丰收,实现了财政经济良性互动,财政实力持续增强,为推进我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财力支撑。
 
  (一)财政收入规模突破千亿
 
  1978-2017年,全市财政总收入从1.5亿元增长到1187.3亿元,增长791倍,年均增幅18.6%。 “十二五”时期,我市财政总收入连续五年跨过五个百亿大关,2015年更是突破1000亿元,成为省内首个财政总收入突破千亿元的城市。2018年,全市预计实现财政总收入1282亿元,比2017年增长8%。地方级收入从实施分税制前一年(1993年)的10.8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696.8亿元,增长63.5倍,年均增幅18.9%。2018年,全市预计实现地方级收入754亿元,比2017年增长8.2%。
 
  (二)财政收入质量持续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财政收入质量与规模同步提高。近年来,地方级财政收入税性比均保持80%以上,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2017年,人均财政总收入约3万元(按常住人口计算)、每平方公里创造财政收入近7000元,人均财政收入和每平方公里创造财政收入在十五个副省级城市中处于排名第二,仅次于深圳,彰显了厦门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三)收入结构更为优化
 
  近年来,随着我市产业转型步伐加快,财政收入结构也持续优化。一是新技术、新业态的创税能力显著增强。全市现代服务业税收从2014年的103.9亿元提高到2017年的229亿元,年均增长超过30%,贡献了财政总收入增量的45.9%。二是实体经济税源结构优化。高新技术工业企业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从2014年的64.2亿元提高至2017年84.1亿元,成为工业税收增长的主要动力。三是总部经济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全市总部经济税收2014年的36.7亿元提高到2017年的55.4亿元,年均增长14.7%,增幅高于税收增幅6个百分点。
 
  二、高效服务,经济与社会全面发展
 
  改革开放40年来,厦门财政充分发挥财政政策和资金的作用,不断优化支出结构,提高资产、资源、资金的配置效率,为厦门市产业发展、城市建设、百姓安居乐业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一)推动产业转型,促进创新发展
 
  40年来,厦门财政不断加大产业转型发展扶持力度,每年投入增幅均高于同期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一是帮扶企业减负提产,认真落实各项减税降费政策,全面推进营改增改革,采取切实措施减轻企业用能、用工和融资成本,为企业减负成效逐年递增。二是不断培育实体经济,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早期重点培育电子、化工、机械三大支柱产业,近年着力推动“双千亿”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三是增强创新驱动能力,加大企业研发经费补助力度,推动开展科技保险试点,支持人才政策新十八条落地生效,兑现“双百计划”、“海纳百川”等人才补贴,建成全国首个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建设。
 
  (二)提升城乡品质,促进协调发展
 
  深化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多渠道、低成本筹集资金保障城市建设,促进城市布局优化、功能提升,区域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一是通过财政体制和转移支付支持跨岛发展,加大岛外各区建设的支持力度,城乡一体统一规划建设,提升城市功能品位;二是积极筹集资金保障海沧大桥、翔安隧道、翔安机场及高铁、BRT、地铁等重大项目建设需求,加快形成岛内外一体化路网格局。三是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整个基础教育阶段公共服务的城乡均等化,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全民医保体系。四是加大力度支持“三农”,支持实施移民造福、美丽乡村、乡村振兴等战略,有效改善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水平。
 
  (三)建设宜居家园,促进绿色发展
 
  全力打造温馨和谐的生态环境和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城市承载力宜居度不断增强。加大城市绿化、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食品安全治理、生活垃圾分类等城市公用事业投入,公共设施日益完善,城市功能不断健全,生活品质全面提升。厦门市先后获得国际花园城市、联合国人居奖、全国环保模范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级生态市,宜居环境竞争力位居全国第五;获全国文明城市“五连冠”、连续三届获全国社会治安综治优秀城市。
 
  (四)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开放发展
 
  一是力促两岸交流合作深入开展,实施台湾水果和水产品进口奖励政策,促成富邦金控参股厦门银行,成为台资参股大陆商业银行第一例。二是积极支持海港空港建设,完善中欧、中亚(厦门)班列扶持政策,与海上丝绸之路无缝对接。三是支持对外开放先行先试,助力象屿保税区、海沧保税港区、厦门自贸区建设发展,全面实施离境退税等政策,积极争取口岸进境免税店等试点政策,营造更加便利实惠的消费环境。四是深入“放管服”改革,从简政放权、减税降负、优化服务等多渠道,助力厦门市营造优越的营商环境与创业创新乐土。在近日国家发改委公布的营商环境体系评价中,厦门营商环境排名全国第二。
 
  (五)持续改善民生,促进共享发展
 
  不断完善民生投入机制,增强百姓幸福感、获得感的同时,确保财政可持续发展。一是支持教育扩容提质,在全国率先免除城乡学校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将农民工作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全部纳入政府的解决范畴,在全省率先实现“两基”和高中普及教育。二是加快卫生事业建设,在全国率先建成城乡居民统一、覆盖户籍人口、外来常住人口的社保、基本医保制度,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待遇位居全国前列。三是提升社会保障水平,在全国率先推行最低工资线、最低生活保障线、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大病补助、未成人年医保等。四是促进文体事业发展,实施市体育中心综合健身馆等体育设施改造,成功举办国际和国家级赛事和各类群众性体育赛事活动。五是完善住房保障体系,统筹各类财政资金,构建了保障性商品房、公租房、保障性租赁房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
 
  三、砥砺改革,体制与机制先行突破
 
  厦门改革开放40年,对财政部门来说也是砥砺改革、创新突破的40年。如何建立一套科学灵活、高效公平的财政体制机制,促进资金、资产、资源使用效益的全面提升,更加有效地服务厦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一直是厦门财政人不懈的追求。
 
  (一)财政体制改革砥砺前行
 
  体制改革首当其冲。回顾改革开放40年,厦门财政体制改革经历了几个重大的突破,一路理顺了政府与市场、财政与部门、市与区之间的关系。1981年起,厦门在市属国营企业中实行经济责任制试点,1988年在全国率先实行“税利分流”改革。1994年起厦门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市对区县也实施了分税制的财政体制。2004年,厦门市实行新的区级行政体制,厦门财政体制进一步优化调整向岛外倾斜,为跨岛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2013年以来,围绕“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目标,不断理顺政府与市场、财政与职能部门的关系,建立统一、规范的市区财政管理体制,健全以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的转移支付制度。同时,在公共工程投融资体制、公共服务供给体制等方面,也取得了许多创新突破,有效提升资产、资源、资金的使用效率与财政服务水平。
 
  (二)预算管理改革不断深化
 
  厦门市从1998年启动部门预算改革,2002年全面推开,经过二十来年的改革探索,建立起一套涵盖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绩效预算、预算公开等环节的完整预算管理体系。2010年在全国率先建立起三位一体的预算管理综合考评体系。2011年首次独立编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首次编入2015年预算草案,至此全口径预算编制已全面启动。与此同时,不断完善定员定额支出标准体系,全面推行项目库管理,健全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机制,加大部门结余资金统筹力度,推进中期财政规划管理。把全部预算外收入纳入预算内管理,实现财政非税收入在线、动态监管。落实部门主体责任,大力推进预算公开,将预算绩效管理贯穿预算编制、执行和监督全过程。2017年,厦门财政预算执行、盘活存量、推进资金统筹使用等工作,获得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彰。
 
  (三)资产、资源管理改革全面强化
 
  建立健全土地出让制度。厦门市早在1988年就开始试点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出让改革,2001年起商品房用地一律采取公开招标、拍卖的方式出让,出台并完善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对土地出让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出台土地基金管理办法、将土地出让收支全额纳入预算管理。近年来,厦门财政进一步主动推动土地收储规划、划拨、分配和管理,提前介入、多规合一、合理控制供地节奏,提高土地使用效益。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上要算好投入的“平衡账”,“先谋后动”,确保项目有收益、还款有来源。
 
  推进公共资源市场配置改革。2005年起,厦门财政在全国率先开展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改革,在户外广告设置权、加油站用地使用权、直管公有非住宅房屋出租、停车场经营权、市政园林配套设施经营权、公交场站候车亭建设及广告经营权等领域均实现市场化配置,实现资源配置方式的更优化和公共资源效益的最大化。2011年《厦门经济特区公共资源市场配置监管条例》正式实施,这是全国第一部关于公共资源市场配置的地方法规。近几年来,陆续出台了相关配套实施细则等文件,整合公共资源服务机构,组建厦门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强化了公共资源配置工作的主体责任,进一步提升公共资源的市场配置效率。
 
  完善政府行政事业资产管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政府对资产管理刚起步,虽然划分了经营性和非经营性资产,但资产管理缺乏全市统一有效的制度可循。2001年起,厦门市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办法等制度相继出台,逐步加强对行政事业资产的监管、处置、运营。近十年来,厦门财政陆续出台或修订有关资产核查、调拨、评估、出租、出借、报废、处置等方面的管理办法,以及行政事业单位对外投资管理、投融资项目资产管理等一系列资产管理办法,在全国率先建成“全口径”政府资产管理平台,实行集中统一的行政资产管理制度,增强土地出让配建房接收运营管理、市财政投融资形成资产管理、大型公建资产项目运营管理等,实现国有资产“盘活、用活、管活”。
 
  (四)财政服务供给方式多元化
 
  产业扶持方式多元化。“十二五”之前,财政部门主要通过财政贴息、补助、奖励等政策手段,安排企业挖潜改造资金鼓励和引导资金、技术向重点骨干企业和外向型企业集中,先后出台了涵盖厦门市各大主要产业的专项扶持资金,以及企业技改、打造品牌、开拓市场等生产经营环节的相关扶持办法。2014年起,加快推进产业扶持方式多元化改革,在福建省内率先成立政府产业引导基金,参股31支子基金,覆盖我市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连续三年蝉联“全国政府引导基金”前五名。试行“股权投资+直接补助”方式,给予重点科技计划项目配以股权投资和财政补助。设立全省首支科技型天使及种子基金、“一带一路”知识产权运营基金、现代服务业跟投基金,全链条的政府股权投资基金体系逐步形成。
 
  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多元化。2013年起,大力推进垃圾处理、公共卫生、教育、社区养老等民生领域的政府购买服务改革,把部分公共服务事项交由社会力量承担,有效节约行政成本,推动“养人向养事”转变。不断优化民生投入机制,推广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政府购买服务、政府委托运营等形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垃圾处理、污水处理、公共停车厂建设、地下综合管廊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运营。改进财政对医院、公共交通、公共服务领域等补贴模式,完善市场决定价格机制,推动优质社会资产、资源进行市场化运作,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共服务水平。
 
  四、有序监管,资金与资产安全可控
 
  完善财政资金监管。改革开放40年来,厦门财政不断完善制度、加强监管,建立起一套覆盖财政资金运行全领域的监管体系。2003年起开始对全市财政资金使用情况、会计信息质量等进行检查。2004年起,逐步推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和公务卡结算方式改革,降低现金管理风险,有效提高了财务管理水平。2010年出台全国首个针对会计人员的地方立法《厦门市会计人员条例》。党的十八大以来,建立多部门联合检查机制,深化“1+X”专项督查工作,实行“双随机、一公开”检查机制,提升监管公平性、规范性和有效性。建立健全财政监督检查动态监控机制,实现政府资产和国库资金使用管理的全程留痕、实时监控。深化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综合考评,强化基层预算单位财务监管,促进预算单位财务规范管理。积极构筑“阳光财政”,构筑三级内控组织管理体系,搭建“1+6+X”制度框架,实现所有岗位、业务、人财物的内控全覆盖。
 
  加强成本效益管控。厦门财政始终坚持把有限的资金花在刀刃上,不断压缩行政成本。在全国率先实行定点办会、定点接待等制度,统一会议费开支标准和范围。实行市属行政事业单位办公用房物业定点招标、物业费定额管理和公车集中统一采购、统一保险和定点维修。建立“监管与执行相分离”的采购体制,率先进行大宗货物政府采购,采购成本进一步降低。党的十八大以来,出台一系列制度办法贯彻落实厉行节约各项制度规定,确保“三公经费”只减不增。成本管控的理念进一步扩大到产业扶持、基本建设和公共服务领域,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引导作用激活民间资本。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和城建项目的投入产出谋划,主动参与基建管理、土地收储等领域改革,节约建设成本、提升土地价值。
 
  积极防范财政风险。40年来,厦门财政在筹集建设资金过程中,始终贯彻稳固平衡原则,算好投入产出帐,确保举债有还款来源,建立债务预警机制,设立偿债基金以丰补欠,通过四大平衡机制保障重大项目建设,有效防范财政债务风险。2013年来,率先制定出台政府性债务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和应急处置机制,防范和化解政府债务风险。完善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推进土地收储、项目规划、基建管理与资产运营的联动谋划,确保重大项目建设与运营的资金保障。出台地方政府债务应急处置预案、风险管理制度,强化市区两级债务预警和风险评估。2017年全市债务率为53%,在全国处于较低水平,债务风险总体安全可控。
 
  回顾改革开放40年厦门财政的成功实践,可以归纳为16个字“科学理财、高效服务、砥砺改革、有序监管”,而改革创新是特区财政最显著的基因与特点。
 
  进入新时代,厦门财政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深化改革、攻坚克难,展现新担当新作为,为厦门市实现高质量赶超发展和建设“五大发展”示范市作出更大的贡献。
本网拥有此文版权,若需转载或复制,请注明来源于政府采购信息网,标注作者,并保持文章的完整性。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网友评论
  • 验证码: